【以案释纪】贪污罪中职务便当的内在
宣布日期:2019-09-16 浏览次数:13826 宣布人:集团纪委
【典范案例】
童某,,,,,,中共党员,,,,,,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任某县县委常委、副县长,,,,,,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任某县副县长,,,,,,2012年2月起任某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2018年2月被免职。。。。。2010年至2016年,,,,,,童某向县农办、农业局等有关部分认真人提要求、打招呼,,,,,,以其设立并现实控制的某丝业有限公司、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某虫草专业相助社等企业的名义,,,,,,接纳虚构项目、虚列投资、虚签协议、虚开发票等方式,,,,,,先后通过县农办、农业局等部分骗取省市县各级财务专项津贴资金共计303.59万元。。。。。另查明,,,,,,仅2010年5月骗取一笔15万元专项津贴资金的事实爆发在其县委常委、副县长任内,,,,,,其余多笔事实均爆发在其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时代。。。。。
【分歧意见】
本案中,,,,,,童某在担当县委常委、副县恒久间骗取财务津贴资金的行为,,,,,,定性为贪污,,,,,,并无争议,,,,,,本案的争议在于,,,,,,童某在担当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时代骗取财务津贴资金的行为怎样定性。。。。。
第一种意见以为:童某身为党员向导干部,,,,,,违反有关划定,,,,,,设立并控制多家企业,,,,,,应认定为违规经商办企业,,,,,,违反了清廉纪律。。。。。
第二种意见以为:童某身为党员向导干部,,,,,,违反有关划定,,,,,,为企业申报财务专项津贴资金打招呼,,,,,,且上述津贴资金并非其直接支配,,,,,,大部分系省市专项资金,,,,,,可认定为干预和加入公共财务资金分配,,,,,,是违反事情纪律的行为。。。。。
第三种意见以为:童某接纳虚构项目、虚列投资、虚签协议、虚开发票等方式,,,,,,骗取财务津贴资金,,,,,,切合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诱骗要领,,,,,,骗取公私财物的特征,,,,,,应认定涉嫌诈骗犯罪。。。。。
第四种意见以为:童某使用其担当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的职务便当,,,,,,向有关部分认真人提要求、打招呼,,,,,,以自己现实控制的企业名义,,,,,,骗取财务津贴资金,,,,,,切合贪污罪国家事情职员使用职务上的便当,,,,,,以骗取的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特征,,,,,,应认定为贪污犯罪。。。。。
【评析意见】
笔者赞成第四种意见。。。。。现连系上例,,,,,,对怎样认定贪污罪中职务便当的内在作简要叙述,,,,,,并对上述案例作简要评析。。。。。
一、主管公共财物的职务便当评析
最高人民审查院1999年9月印发的《关于人民审查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划定(试行)》指出,,,,,,贪污罪中的“使用职务上的便当”是指使用职务上主管、治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利条子件。。。。。童某作为时任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对相关财务津贴资金是否拥有主管、治理、经手的职务便当,,,,,,是本案的要害。。。。。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划定:“国家事情职员使用职务上的便当,,,,,,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最高人民法院在2012年9月18日宣布的第11号指导案例《杨延虎等贪污案》裁判要点中,,,,,,进一步明确,,,,,,贪污罪中的“使用职务上的便当”,,,,,,是指使用职务上主管、治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利条子件,,,,,,既包括使用自己职务上主管、治理公共财物的职务便当,,,,,,也包括使用职务上有隶属关系的其他国家事情职员的职务便当。。。。。而隶属关系,,,,,,是一种纵向制约关系,,,,,,是指单位内部国家事情职员之间或上下级单位国家事情职员之间的治理与被治理、向导和被向导的关系。。。。。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不局限于职责分工,,,,,,也不区分是否分管或主管。。。。。
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下,,,,,,人大及其常委会可选举或任命同级政府和政府各部分的向导职员,,,,,,并对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拥有决议权和监视权,,,,,,而作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童某,,,,,,同时还拥有对政府部分向导职员的提升任用推荐权,,,,,,其与各部分认真人之间事实上是保存隶属制约关系的。。。。。因此,,,,,,童某使用的是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其他国家事情职员的职务便当,,,,,,具有主管公共财物的职务便当。。。。。
二、虚构事实的行为系其贪污的手段
凭证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划定,,,,,,贪污的手段包括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其中骗取是指使用职务上的便当,,,,,,接纳虚构事实或者遮掩真相的要领,,,,,,使具有处分权之人将公共财物处分给行为人或者第三人非法占有。。。。。本案中童某虚构事实的行为是其贪污公共财物的一种手段,,,,,,仅仅是贪污犯罪客观要件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该客观要件中最为要害的是童某使用了职务便当,,,,,,使相关国家事情职员怠于行使职责,,,,,,从而顺遂取得财务津贴资金。。。。。
三、他人治理经手的公共财物可成为贪污工具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将贪污罪的工具限制为公共财物,,,,,,但条文并未对公共财物是否为本单位所有或自己治理经手作出划定。。。。。凭证文义明确,,,,,,此处的公共财物既可以是本单位所有或自己治理经手的,,,,,,也可以是外单位所有或者他人治理经手的,,,,,,也就是说由上级或其他单位享有最终处理权的公共财物也可以成为贪污工具。。。。。
只管本案中的部分津贴资金最终由省市有关部分决议拨付,,,,,,但县有关部分认真原始质料的审核把关,,,,,,对能否获取津贴起到基础性作用,,,,,,系公共财物处分流程中的要害环节。。。。。因此,,,,,,童某使用职务便当加入公共财物的处分流程,,,,,,并最终非法占有了公共财物,,,,,,就应当组成贪污罪。。。。。
2019年5月,,,,,,童某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法院讯断与监委认定的犯罪事实和情节均一致,,,,,,童某未提出上诉,,,,,,案件审理取得了优异的综合效果。。。。。本案进一步阐释了贪污罪中的“使用职务上的便当”,,,,,,不应仅明确为国家事情职员直接对公共财物享有支配权、决议权,,,,,,同时也应包括对详细支配财物的职员处于向导、指示、支配职位,,,,,,进而使用职务上的便当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情形。。。。。
(泉源:中国纪检监察报)